书名:《两个李白》(“鲁迅文学奖”得主王充闾散文精选集)
作者:王充闾
出版时间:2018年3月
I S B N:978-7-5702-0126-6
定价:36.00元
页数:253
装帧:精装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此书是鲁迅文学奖得主王充闾的散文自选集,选取了王充闾历史文化散文中的代表作,主要分为文人、帝王、政要、女性四类,如《两个李白》《情在不能醒》《马嵬坡下的三场辩论》《李师师的真爱》《欲望的神话》《灵魂的拷问》等篇什,这些散文多从人物命运的角度切入,进而折射当时历史、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状况,以点带面。王充闾的历史文化散文文字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形成了朴实厚重的艺术风格,是当下散文中不可多得的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
王充闾,辽宁盘山人,中共党员。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盘山第一中学语文教师,营口日报社副刊编辑,省委书记秘书,营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书记兼市政协主席,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作协第五、六届主席团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省作协主席、名誉主席,兼任南开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散文集《清风白水》《面对历史的苍茫》《沧桑无语》《何处是归程》等20种,“王充闾作品系列”《寂寞濠梁》《文明的征服》《西厢里的房客》《一夜芳邻》《山城的静中消息》《天凉好个秋》《我有诗魂招不得》七种,诗词集《鸿爪春泥》,学术著作《诗有灵犀》等。散文集《春宽梦窄》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
【图书目录】
第一辑两个李白
两个李白3
遗编一读想风标23
孤枕梦寻34
骆宾王祠联45
情在不能醒59
第二辑欲望的神话
欲望的神话71
作个才人真绝代88
创业有方交班无术103
无赖刘三118
第三辑他这一辈子
用破一生心139
他这一辈子152
灵魂的拷问169
第四辑马嵬坡下的三场辩论
雪域奇缘185
终古凝眉205
泉路何人说断肠213
马嵬坡下的三场辩论223
李师师的真爱237
貂蝉趣话247
【精彩章节】
两个李白
一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李白确实是一个不朽的存在。他的不朽,不仅由于他是一位负有世界声誉的潇洒绝尘的诗仙——那些雄奇、奔放、瑰丽、飘逸的千秋绝唱产生着超越时空的深远魅力;而且,因为他是一个体现着人类生命的庄严性、充满悲剧色彩的强者。他一生被登龙入仕、经国济民的渴望纠缠着,却困踬穷途,始终不能如愿,因而陷于强烈的心理矛盾和深沉的抑郁与熬煎之中。而“蚌病成珠”,这种郁结与忧煎恰恰成为那些天崩地坼、裂肺摧肝的杰作的不竭的源泉。
一方面是现实存在的李白,一方面是诗意存在的李白,两者构成了一个整体的不朽的存在。它们之间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强烈的内在冲突,表现为试图超越却又无法超越,顽强地选择命运却又终归为命运所选择的无奈,展示着深刻的悲剧精神和人的自身的有限性。
解读李白的典型意义,在于他的心路历程及其穷通际遇所带来的苦乐酸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心态。
二
去年秋杪,我有皖南之行,半月时间,足迹遍于当涂、宣城、秋浦(今属贵池)、泾县一带。这里恰好是李白晚年活动的中心。此行为我深入探究这位大诗人的奥蕴提供了一个开阔的视野,理想的角度。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其先祖于隋朝末年被流放到西域,李白出生在中亚的碎叶城(唐时在安西都护府辖区内),五岁前后随父亲内迁至绵州彰明县青莲乡(今属四川江油市)。这种丰富的阅历,为他形成创造性思维奠定了有利的基础,而盛唐时期繁荣、安定的社会环境,又使他有条件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李白学习的范围十分广泛,“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从小便树立了建功立业,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他常常自比于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谢安,志在“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二十五岁那年,怀抱“四方之志”,出蜀远游,开启了后来三十几年的漂泊生涯。先后曾寓居湖广的安陆、山东的任城,漫游了祖国中、东部的许多地方,结交各方面人士,向一些地方官员锐身自荐。尔后,又移家皖南,并终老于此,前后住了六年时间。
天宝元年春天,李白从东鲁南下来到皖南的南陵,秋天离开这里奉诏赴京。这是首次入皖。天宝六年,也就是在长安遭受挫折、被迫出京三年之后,又经由扬州、金陵溯江而上,畅游皖南的当涂。又过了六年,李白第三次前来,在近三年的时间里,足迹遍及皖南各县。李白第四次流寓皖南,是在生命的最后两年,夜郎流放遇赦之后,他再次来到宣城、泾县,最后投靠族叔李阳冰,定居于当涂,并选择“谢家青山”作为埋骨之地。
皖南一带绮丽的风光,朴厚的民情,润滋与抚慰了他的充满动荡、溢满忧愤、布满坎坷的失意生涯。诗人同这里的山山水水结下了深厚的情缘,而原本就雄奇秀丽的皖南山水,一经诗人大笔淋漓的点染,更凸现了它的壮美无俦的神采,成为神州大地最具人文价值的区域之一。
三
那些天,我一直沉酣在一种幻觉里:山程水驿,雨夜霜晨,每时每地,都仿佛感到诗人李白伴随于前后左右,而且不时地发出动人的歌吟。当我站在宣城陵阳山谢公楼的遗址上,面对着晚秋的江城画色,“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谪仙名句,油然浮荡在耳际。而当驻足采石矶头,沉浸在横江雪浪的壮观里,“惊波一起三山动”,“涛似连山喷雪来”的隽咏,又使我同诗人一样跃动着猛撞心扉的惊喜,获得一种甘美无比的艺术享受。
碧山,坐落在皖南黟县的西北面,它北连盂山,南对霭峰,风景十分幽美。《徽州府志》记载,此地有十里桃花,春时与绿树交映,秀色宜人。虽然我来时已是黄叶飘飞,秋光照眼,但从李白《山中问答》诗中仍能领略它的浓春逸趣。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诗人眼中的碧山,充满了清幽、纯净之美,是名利场、是非窝的“人间”所无可比拟的。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寓沉重于闲适,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的万千感慨。明代诗人李东阳说它“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其旨趣“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
在这里,我也效仿诗仙以恬淡、虚空的心境,对碧山作一番美的观照,沉浸在美学家所说的“静照”境界里:“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宗白华《美学散步》)
我忘情地踏着晚秋的黄叶,徜徉于五松山下、天柱峰前,漫步在桃潭、秋浦之间,寻几分天籁,握一把苍凉,在疑幻疑真的朦胧意象里,借助那一泓澄碧和万壑松吟来濯心、洗耳。一时间,仿佛冲破了时空的限界,纵身千载之上,同诗人一道亲灸那“扫石待归月”,“倚树听流泉”的幽情雅趣。
也是在采石矶头,也是那样一个“秋月照白壁,皓如山阴雪”的夜晚,我站在拔江而起、危矶如削的峭壁上,望着涛惊浪涌的滚滚江流,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谪仙泛舟赏月图》——诗人和他的好友、“饮中八仙”之一的崔宗之,一舟容与,溯流而上,“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像现代诗人汪静之笔下所描绘的,他穿“一件极美丽的五云裘,颜色好像夏天的朝云,春天的彩虹,像碧海衬着远山,红霞映着绿草”,端坐在船的正中。金樽邀月,诗酒唱和,岸旁观者如堵,而诗仙则顾盼神飞,谈笑自若。
《侯鲭录》载:唐开元年间,诗仙进谒宰相,擎着书有“海上钓鳌客李白”的手版。宰相问道:“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
答曰:“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
又问:“以何物为饵?”
答曰:“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
宰相闻之悚然。
几句简单的答问,生动地展现了这位诗仙的神韵,真实地刻画出他的高蹈、超拔、狂肆的精神世界。
四
李白的精神风貌及其诗文的内涵,是中国文化精神哺育的结晶。清代诗人龚自珍认为,他是并庄、屈以为心,合儒、仙、侠以为气的。太白飘逸绝尘、驱遣万象的诗风,显然导源于《庄子》和《离骚》。单就人生观与价值取向来看,屈原的热爱祖国,憎恨黑暗腐朽势力,积极要求参与政治活动、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庄周的浮云富贵、藐视权豪,摆脱传统束缚、张扬主体意识的精神追求,对李白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除了儒家、道家这两种主导因素,在李白身上,游侠、神仙、佛禅的影子也同时存在。
本来,唐代以前,儒家、道家、佛禅以及神仙、游侠等方面的文化,均已陆续出现,并且逐渐臻于成熟;但是,很少有哪一位诗人能够将它们交融互汇于个人的实际生活。只有李白——这位一生主要活动于文化空气异常活跃的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伟大诗人,将它们集于一身,完成了多元文化的综合、汇聚。
当然,这里也映现了盛唐文明涵融万汇、兼容并蓄的博大气魄和时代精神。正如嵇康、阮籍等人的精神风貌反映了“魏晋风度”一样,李白的精神风貌也折射出盛唐社会特别是盛唐士子所特有的丰神气度,这是盛唐气象在精神生活方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el.item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2Titles}}
书名:《两个李白》(“鲁迅文学奖”得主王充闾散文精选集)
作者:王充闾
出版时间:2018年3月
I S B N:978-7-5702-0126-6
定价:36.00元
页数:253
装帧:精装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此书是鲁迅文学奖得主王充闾的散文自选集,选取了王充闾历史文化散文中的代表作,主要分为文人、帝王、政要、女性四类,如《两个李白》《情在不能醒》《马嵬坡下的三场辩论》《李师师的真爱》《欲望的神话》《灵魂的拷问》等篇什,这些散文多从人物命运的角度切入,进而折射当时历史、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状况,以点带面。王充闾的历史文化散文文字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形成了朴实厚重的艺术风格,是当下散文中不可多得的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
王充闾,辽宁盘山人,中共党员。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盘山第一中学语文教师,营口日报社副刊编辑,省委书记秘书,营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书记兼市政协主席,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作协第五、六届主席团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省作协主席、名誉主席,兼任南开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散文集《清风白水》《面对历史的苍茫》《沧桑无语》《何处是归程》等20种,“王充闾作品系列”《寂寞濠梁》《文明的征服》《西厢里的房客》《一夜芳邻》《山城的静中消息》《天凉好个秋》《我有诗魂招不得》七种,诗词集《鸿爪春泥》,学术著作《诗有灵犀》等。散文集《春宽梦窄》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
【图书目录】
第一辑两个李白
两个李白3
遗编一读想风标23
孤枕梦寻34
骆宾王祠联45
情在不能醒59
第二辑欲望的神话
欲望的神话71
作个才人真绝代88
创业有方交班无术103
无赖刘三118
第三辑他这一辈子
用破一生心139
他这一辈子152
灵魂的拷问169
第四辑马嵬坡下的三场辩论
雪域奇缘185
终古凝眉205
泉路何人说断肠213
马嵬坡下的三场辩论223
李师师的真爱237
貂蝉趣话247
【精彩章节】
两个李白
一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李白确实是一个不朽的存在。他的不朽,不仅由于他是一位负有世界声誉的潇洒绝尘的诗仙——那些雄奇、奔放、瑰丽、飘逸的千秋绝唱产生着超越时空的深远魅力;而且,因为他是一个体现着人类生命的庄严性、充满悲剧色彩的强者。他一生被登龙入仕、经国济民的渴望纠缠着,却困踬穷途,始终不能如愿,因而陷于强烈的心理矛盾和深沉的抑郁与熬煎之中。而“蚌病成珠”,这种郁结与忧煎恰恰成为那些天崩地坼、裂肺摧肝的杰作的不竭的源泉。
一方面是现实存在的李白,一方面是诗意存在的李白,两者构成了一个整体的不朽的存在。它们之间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强烈的内在冲突,表现为试图超越却又无法超越,顽强地选择命运却又终归为命运所选择的无奈,展示着深刻的悲剧精神和人的自身的有限性。
解读李白的典型意义,在于他的心路历程及其穷通际遇所带来的苦乐酸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心态。
二
去年秋杪,我有皖南之行,半月时间,足迹遍于当涂、宣城、秋浦(今属贵池)、泾县一带。这里恰好是李白晚年活动的中心。此行为我深入探究这位大诗人的奥蕴提供了一个开阔的视野,理想的角度。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其先祖于隋朝末年被流放到西域,李白出生在中亚的碎叶城(唐时在安西都护府辖区内),五岁前后随父亲内迁至绵州彰明县青莲乡(今属四川江油市)。这种丰富的阅历,为他形成创造性思维奠定了有利的基础,而盛唐时期繁荣、安定的社会环境,又使他有条件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李白学习的范围十分广泛,“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从小便树立了建功立业,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他常常自比于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谢安,志在“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二十五岁那年,怀抱“四方之志”,出蜀远游,开启了后来三十几年的漂泊生涯。先后曾寓居湖广的安陆、山东的任城,漫游了祖国中、东部的许多地方,结交各方面人士,向一些地方官员锐身自荐。尔后,又移家皖南,并终老于此,前后住了六年时间。
天宝元年春天,李白从东鲁南下来到皖南的南陵,秋天离开这里奉诏赴京。这是首次入皖。天宝六年,也就是在长安遭受挫折、被迫出京三年之后,又经由扬州、金陵溯江而上,畅游皖南的当涂。又过了六年,李白第三次前来,在近三年的时间里,足迹遍及皖南各县。李白第四次流寓皖南,是在生命的最后两年,夜郎流放遇赦之后,他再次来到宣城、泾县,最后投靠族叔李阳冰,定居于当涂,并选择“谢家青山”作为埋骨之地。
皖南一带绮丽的风光,朴厚的民情,润滋与抚慰了他的充满动荡、溢满忧愤、布满坎坷的失意生涯。诗人同这里的山山水水结下了深厚的情缘,而原本就雄奇秀丽的皖南山水,一经诗人大笔淋漓的点染,更凸现了它的壮美无俦的神采,成为神州大地最具人文价值的区域之一。
三
那些天,我一直沉酣在一种幻觉里:山程水驿,雨夜霜晨,每时每地,都仿佛感到诗人李白伴随于前后左右,而且不时地发出动人的歌吟。当我站在宣城陵阳山谢公楼的遗址上,面对着晚秋的江城画色,“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谪仙名句,油然浮荡在耳际。而当驻足采石矶头,沉浸在横江雪浪的壮观里,“惊波一起三山动”,“涛似连山喷雪来”的隽咏,又使我同诗人一样跃动着猛撞心扉的惊喜,获得一种甘美无比的艺术享受。
碧山,坐落在皖南黟县的西北面,它北连盂山,南对霭峰,风景十分幽美。《徽州府志》记载,此地有十里桃花,春时与绿树交映,秀色宜人。虽然我来时已是黄叶飘飞,秋光照眼,但从李白《山中问答》诗中仍能领略它的浓春逸趣。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诗人眼中的碧山,充满了清幽、纯净之美,是名利场、是非窝的“人间”所无可比拟的。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寓沉重于闲适,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的万千感慨。明代诗人李东阳说它“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其旨趣“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
在这里,我也效仿诗仙以恬淡、虚空的心境,对碧山作一番美的观照,沉浸在美学家所说的“静照”境界里:“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宗白华《美学散步》)
我忘情地踏着晚秋的黄叶,徜徉于五松山下、天柱峰前,漫步在桃潭、秋浦之间,寻几分天籁,握一把苍凉,在疑幻疑真的朦胧意象里,借助那一泓澄碧和万壑松吟来濯心、洗耳。一时间,仿佛冲破了时空的限界,纵身千载之上,同诗人一道亲灸那“扫石待归月”,“倚树听流泉”的幽情雅趣。
也是在采石矶头,也是那样一个“秋月照白壁,皓如山阴雪”的夜晚,我站在拔江而起、危矶如削的峭壁上,望着涛惊浪涌的滚滚江流,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谪仙泛舟赏月图》——诗人和他的好友、“饮中八仙”之一的崔宗之,一舟容与,溯流而上,“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像现代诗人汪静之笔下所描绘的,他穿“一件极美丽的五云裘,颜色好像夏天的朝云,春天的彩虹,像碧海衬着远山,红霞映着绿草”,端坐在船的正中。金樽邀月,诗酒唱和,岸旁观者如堵,而诗仙则顾盼神飞,谈笑自若。
《侯鲭录》载:唐开元年间,诗仙进谒宰相,擎着书有“海上钓鳌客李白”的手版。宰相问道:“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
答曰:“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
又问:“以何物为饵?”
答曰:“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
宰相闻之悚然。
几句简单的答问,生动地展现了这位诗仙的神韵,真实地刻画出他的高蹈、超拔、狂肆的精神世界。
四
李白的精神风貌及其诗文的内涵,是中国文化精神哺育的结晶。清代诗人龚自珍认为,他是并庄、屈以为心,合儒、仙、侠以为气的。太白飘逸绝尘、驱遣万象的诗风,显然导源于《庄子》和《离骚》。单就人生观与价值取向来看,屈原的热爱祖国,憎恨黑暗腐朽势力,积极要求参与政治活动、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庄周的浮云富贵、藐视权豪,摆脱传统束缚、张扬主体意识的精神追求,对李白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除了儒家、道家这两种主导因素,在李白身上,游侠、神仙、佛禅的影子也同时存在。
本来,唐代以前,儒家、道家、佛禅以及神仙、游侠等方面的文化,均已陆续出现,并且逐渐臻于成熟;但是,很少有哪一位诗人能够将它们交融互汇于个人的实际生活。只有李白——这位一生主要活动于文化空气异常活跃的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伟大诗人,将它们集于一身,完成了多元文化的综合、汇聚。
当然,这里也映现了盛唐文明涵融万汇、兼容并蓄的博大气魄和时代精神。正如嵇康、阮籍等人的精神风貌反映了“魏晋风度”一样,李白的精神风貌也折射出盛唐社会特别是盛唐士子所特有的丰神气度,这是盛唐气象在精神生活方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