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进行了职责整合,新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文化和旅游部将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新组建的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
对于这样一件大事,网友感叹:
为什么是文化和旅游“联姻”?
由于旅游的综合属性和综合效益,旅游和很多部门合作都讲得过去,和很多领域融合都十分必要,在国外也有相关的先例,这么多年旅游局的“绯闻对象”还不少。
比如,交通。
交通运输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先决条件。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杨传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交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无论是相关部门统筹推动的行为,还是各地自发的行为,都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事情,是互利共赢的事情。只要持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交通和旅游会“走到一条路上去”。
比如,商务。
旅游作为经济产业越来越被各地重视,是各地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旅游部门与商务部门在一些领域还存在交叉,比如饭店、餐饮、购物。从这个角度,旅游与商务在职能上融合促进,也是互利共赢的。
比如,涉及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文化部门和林业部门、住建部门,过去在工作开展中也多有职能的交叉。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质公园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一些地方也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旅游景区。这次机构改革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质公园等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把上述职责统一到一个部门,虽然以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为主,但从体制上解决了自然资源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因管理职权不同造成的审批耗时过长、规划目标不一致等难题,对围绕自然资源开发旅游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终的答案是文化和旅游,一个“和”字,凸显了并列关系,而不是兼并或依附关系。
文化和旅游合并升格的意义
对旅游局而言,是合并加升格,从直属机构跃升为组成部门,从副部级升格为正部级。对文化部而言,是合并加拓宽,从纯粹文化到赋予载体,从偏向事业到事业产业并进,旅游的综合属性必然带来文化在产业培育和产业发展上的综合性。这次机构改革,不仅是给旅游“加码”,更是给文化“赋能”。
一方面是旅游的重要性不断凸显。26个国务院组成部门,关键词有外交、国防、发改、教育、科技、工业、信息化、民族、公安、安全、民政、司法、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商务、文化、旅游、卫生、健康、退役军人、应急、银行、审计。旅游首次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的关键词,已经超越简单的商业活动形式,成为国计民生的重要内涵。
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文化的重要性不断加强。有专家说,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传播对象的国际化与陌生化,需要我们的文化传播观念具有世界性目光与国际化策略。世界技术发展带来的产业形态的不断升级迫切要求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到来同样需要文化发展全新空间的进一步拓展建构。“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需要我们不断建构中国话语、持续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完善中国形象。概括起来,中国要更加文化自信。
如何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旅游恰恰是当前一种有效的文化产业、文化惠民、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载体。红色旅游就是国家在文化和旅游融合上的有益探索。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过程,就是对中国优秀的统筹与现代文化资源进行发掘、阐释、宣扬的过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旅游化的方式,寓教于游,架起文化资源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桥梁”,使文化入耳、入脑、入心,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文化的历史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
文化和旅游,不是对“文化”与“旅游”简单的加法,而要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文化”是内涵与灵魂,“旅游”是平台与载体,内涵决定载体的厚度与魅力,载体影响内涵的表述与传播,把内涵的挖掘与弘扬作为指导,使内涵与载体相得益彰,得到充分展示,这是中国文化走到群众中去,走出中国去的重要途径,这也是组建新部门的应有之义。
因此,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是旅游局的职级升格,也是文化部的职能升级。一是文化旅游是一家,使原来两个部门的矛盾纠纷在内部消化。二是文化旅游优势互补,文化的价值性优势与旅游的综合性优势、产业性优势相得益彰。三是“小马拉大车”的旅游部门,赋予了文化新引擎,“老戏难新唱”的文化部门,升级了转型新舞台。
而导游,作为执业力量的轴承,以后将不仅仅是旅游业的门面,也是文化行业的重要一员。
新部门的成立必然带来新的改革,前些日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和旅游部几个字已经频频出现在各大新闻版面。
刚刚出现的一些新政似乎都是关乎影视传播,但不意味着对旅游市场的整顿和约束已经力度有所减弱。比如日前提出的
“落实中小旅游企业扶持政策,引导其向专业、精品、特色、创新方向发展,形成以旅游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旅游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的相关表述,更适应在城市和乡村旅游业发展中,文化旅游企业大多微型、专业、精品、特色、创新的特点,符合文化旅游融合的发展趋势。”
其实现在中小旅游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沉浸在价格战中无法脱身,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同一地区针对相似线路的设计大同小异,采购价格又相对透明,无法在成本上进行控制,又为了迎合大众心理,占得市场份额就会出现“赔钱出团”“导游垫款”回扣填坑“的现象。
所以此番文旅部门新举措,出发点便是借助文化产业的力量改善中小企业错误的低价营销手段,鼓励特色,创新方向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立足价格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文旅融合更是为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推进文明旅游,建立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治理模式。导游要成为文化的从业者,游客也要做文明的旅游者。
我们都希望这样的事再也不要发生,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意味着外出旅游不只是游山玩水,更是一项文化活动。与文化相结合的旅游,不仅是“面向目的地居民开展旅游知识宣传教育,强化居民旅游参与意识、形象意识和责任意识”,推进当地社区践行健康生活方式,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同时也体现为旅游者文明旅游行为倡导,要“加强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全面推行文明旅游公约,树立文明旅游典型,建立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和部门间信息通报机制,促进文明旅游工作制度化、常态化”。也就是说,当地社区居民和旅游者行为的改变,需要文化潜移默化的“化人”途径,并逐步树立“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理念,最终建立起内外共享、全民共建的全域旅游目的地社会综合治理模式。
我们365户外一直倡导的“健康户外,文化旅行”咋就这么顺应国家理念呢?此时,小编心里真是美美滴!
{{el.item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2Titles}}
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进行了职责整合,新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文化和旅游部将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新组建的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
对于这样一件大事,网友感叹:
为什么是文化和旅游“联姻”?
由于旅游的综合属性和综合效益,旅游和很多部门合作都讲得过去,和很多领域融合都十分必要,在国外也有相关的先例,这么多年旅游局的“绯闻对象”还不少。
比如,交通。
交通运输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先决条件。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杨传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交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无论是相关部门统筹推动的行为,还是各地自发的行为,都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事情,是互利共赢的事情。只要持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交通和旅游会“走到一条路上去”。
比如,商务。
旅游作为经济产业越来越被各地重视,是各地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旅游部门与商务部门在一些领域还存在交叉,比如饭店、餐饮、购物。从这个角度,旅游与商务在职能上融合促进,也是互利共赢的。
比如,涉及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文化部门和林业部门、住建部门,过去在工作开展中也多有职能的交叉。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质公园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一些地方也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旅游景区。这次机构改革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质公园等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把上述职责统一到一个部门,虽然以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为主,但从体制上解决了自然资源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因管理职权不同造成的审批耗时过长、规划目标不一致等难题,对围绕自然资源开发旅游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终的答案是文化和旅游,一个“和”字,凸显了并列关系,而不是兼并或依附关系。
文化和旅游合并升格的意义
对旅游局而言,是合并加升格,从直属机构跃升为组成部门,从副部级升格为正部级。对文化部而言,是合并加拓宽,从纯粹文化到赋予载体,从偏向事业到事业产业并进,旅游的综合属性必然带来文化在产业培育和产业发展上的综合性。这次机构改革,不仅是给旅游“加码”,更是给文化“赋能”。
一方面是旅游的重要性不断凸显。26个国务院组成部门,关键词有外交、国防、发改、教育、科技、工业、信息化、民族、公安、安全、民政、司法、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商务、文化、旅游、卫生、健康、退役军人、应急、银行、审计。旅游首次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的关键词,已经超越简单的商业活动形式,成为国计民生的重要内涵。
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文化的重要性不断加强。有专家说,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传播对象的国际化与陌生化,需要我们的文化传播观念具有世界性目光与国际化策略。世界技术发展带来的产业形态的不断升级迫切要求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到来同样需要文化发展全新空间的进一步拓展建构。“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需要我们不断建构中国话语、持续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完善中国形象。概括起来,中国要更加文化自信。
如何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旅游恰恰是当前一种有效的文化产业、文化惠民、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载体。红色旅游就是国家在文化和旅游融合上的有益探索。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过程,就是对中国优秀的统筹与现代文化资源进行发掘、阐释、宣扬的过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旅游化的方式,寓教于游,架起文化资源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桥梁”,使文化入耳、入脑、入心,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文化的历史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
文化和旅游,不是对“文化”与“旅游”简单的加法,而要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文化”是内涵与灵魂,“旅游”是平台与载体,内涵决定载体的厚度与魅力,载体影响内涵的表述与传播,把内涵的挖掘与弘扬作为指导,使内涵与载体相得益彰,得到充分展示,这是中国文化走到群众中去,走出中国去的重要途径,这也是组建新部门的应有之义。
因此,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是旅游局的职级升格,也是文化部的职能升级。一是文化旅游是一家,使原来两个部门的矛盾纠纷在内部消化。二是文化旅游优势互补,文化的价值性优势与旅游的综合性优势、产业性优势相得益彰。三是“小马拉大车”的旅游部门,赋予了文化新引擎,“老戏难新唱”的文化部门,升级了转型新舞台。
而导游,作为执业力量的轴承,以后将不仅仅是旅游业的门面,也是文化行业的重要一员。
新部门的成立必然带来新的改革,前些日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和旅游部几个字已经频频出现在各大新闻版面。
刚刚出现的一些新政似乎都是关乎影视传播,但不意味着对旅游市场的整顿和约束已经力度有所减弱。比如日前提出的
“落实中小旅游企业扶持政策,引导其向专业、精品、特色、创新方向发展,形成以旅游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旅游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的相关表述,更适应在城市和乡村旅游业发展中,文化旅游企业大多微型、专业、精品、特色、创新的特点,符合文化旅游融合的发展趋势。”
其实现在中小旅游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沉浸在价格战中无法脱身,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同一地区针对相似线路的设计大同小异,采购价格又相对透明,无法在成本上进行控制,又为了迎合大众心理,占得市场份额就会出现“赔钱出团”“导游垫款”回扣填坑“的现象。
所以此番文旅部门新举措,出发点便是借助文化产业的力量改善中小企业错误的低价营销手段,鼓励特色,创新方向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立足价格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文旅融合更是为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推进文明旅游,建立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治理模式。导游要成为文化的从业者,游客也要做文明的旅游者。
我们都希望这样的事再也不要发生,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意味着外出旅游不只是游山玩水,更是一项文化活动。与文化相结合的旅游,不仅是“面向目的地居民开展旅游知识宣传教育,强化居民旅游参与意识、形象意识和责任意识”,推进当地社区践行健康生活方式,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同时也体现为旅游者文明旅游行为倡导,要“加强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全面推行文明旅游公约,树立文明旅游典型,建立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和部门间信息通报机制,促进文明旅游工作制度化、常态化”。也就是说,当地社区居民和旅游者行为的改变,需要文化潜移默化的“化人”途径,并逐步树立“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理念,最终建立起内外共享、全民共建的全域旅游目的地社会综合治理模式。
我们365户外一直倡导的“健康户外,文化旅行”咋就这么顺应国家理念呢?此时,小编心里真是美美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