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我与父亲的距离感是否因为我一岁多才第一次见到他三岁多才到他身边一起生活。
母亲说那时父亲给母亲写信说孩子都一岁多了我还没看到过,带孩子来吧。母亲由大舅帮陪着带我去探望远在五百多公里以外的父亲。随军时,母亲带着三岁多的我和一岁多的弟弟,我们一家团聚。后来又有了二妹和小妹。
幼年关于父亲的事情大多不记得,印象很深的是父亲对我们管教严,有一次吃饭,弟弟见有喜欢的菜就连着吃,父亲说一口饭一口菜,弟弟答应,吃着吃着忘了,又连着吃起菜,随后马上意识到,旋即缩回了执筷伸向菜的手,嘴里念叨着一口菜一口饭。
父亲恪守食不言寝不语。我们家吃饭时只要父亲在家,饭桌上就都不许说话。习惯了这样,我一般吃饭的时候很少说话,有同事看我吃饭聚精会神,说我吃饭都能这么认真,我只当是夸我。其实后来我们家人一起吃饭时,也会时常唠一些嗑,只是这种改变发生在具体什么时候不记得了,应该是我们都长大以后的事。
父亲从不评论别人也不让我们在背后讲究别人。那时我们家饭后或是平常闲谈,谈论的都是收音机里听到或后来电视看到的什么事。有一次我说起某个人如何如何,父亲当场就制止了我。我很久不会与别人唠家常,常常不知道唠什么话题,总想谈论点国家国际大事之类的才行,后来会了今天天气哈哈哈,我曾把我不善沟通怪罪到父亲头上。
我小学与同学相处非常融洽,小学同学聚会时一个同学还对我说起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特别爱笑。初中一年级的班主任老师都纳闷地感叹我人缘怎么那么好。在初二下学期我家搬家以后有些改变。之前父亲因工作关系常年出差,一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都不在家。我们都很习惯父亲不在身边的日子,一下子他天天在家反倒不自在,加上父亲与我们说什么事几乎都是命令的口吻,很强硬,没有商量的余地,我有几次以甩脸子或闷不做声来表示我的抗议不满。
印象中从没在父亲跟前撒过娇,在街上或在什么地方看到有父亲抱着孩子或手拉手牵着孩子,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羡慕。小时候二妹的眼睛大大的毛绒绒的人见人夸,父亲喜欢二妹,常常只领二妹上街,我心里觉得父亲偏向但从未跟父亲牢骚过。直到我们几个都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时,父亲也不隐瞒他对二妹的喜欢,我们那时节假日到父母家里聚会,父亲仍会提到二妹最像他做事情也像,我心里应该是有酸葡萄,也想争宠,生怕自己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父亲的话没等掉地上,我就接话说我是我妈的女儿。知我者莫若母,母亲这时总是立马深明大义体贴入微地随声附和,我心里颇得安慰。
父亲极少夸奖自己的孩子,初中时老师把期末考试分数排榜,一张大纸上用毛笔写着学生的名字、分数和在班级排名后贴在教室墙上,父亲参加了我的家长会回到家里,跟母亲自豪地说要仰着脖子看到我的名字,那已经是很难得的赞许,再就不记得受到过父亲的鼓励表扬。
在父亲面前我常常非常拘谨,总觉得父亲过于刻板,不近人情。父亲从不看小说,认为那都是瞎编的,但我看的第一本小说《战地红缨》,以及后来的《红楼梦》《金陵春梦》都是父亲主动买给我的。那时我在初中,对几乎所有的故事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更早在小学或是刚上初中时,有一次看到一课本,随手翻到一页标题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默默读了好一会儿也没断明白那个句子,所以印象尤深。那时我还不知道有一部中国的名著之一叫《水浒》。
我的第一块手表是我参加工作后不久,父亲领着我等家人一小队人马到我们市里最大的大马路老国营钟表店买了样子简洁大方的海鸥女表,我前些天整理东西还看到它静静地藏在我的宝物盒里。甚至我的第一管口红也是父亲买给我的。那年我二十岁,每天素面朝天,父亲看自己的长女这把年纪脑子缺根弦不知道爱美,也不会美,心里暗暗有些着急吧。
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东西大多是父亲买回。小时候父亲公出总给我们带回样式新颖的衣服,邻居的阿姨们也总让父亲捎东西,每次父亲出差回来家里就会聚来那些带着笑靥取回中意东西的大人们的身影。
父亲的手很巧,做什么都有模有样,我小时候看到父亲用整齐美观的木板条打的鸡笼,再看看邻居家的宽窄厚薄不一的拼凑的鸡笼,就打心里很为父亲自豪;家里最初的台灯是父亲用一块长方形木板开孔装上一截铜管做成,刷上亮油,配上一个淡蓝色的灯罩,很有点商店工艺品的样子;家里为了扩大储物空间打的吊柜家里的鞋架手盆架都是父亲的劳动成果;父亲的业余时间几乎都在忙家里的各种事情,有同学来家里看到父亲拿个抹布这里那里擦灰,我们家的这几个孩子早就习以为常同学竟格外吃惊,及至二三十年后她有次还跟我提起。
小时候家里挂在墙上镜框里的照片要属父亲的几张上了彩色的戎装照最显眼,来客人都多看两眼。父亲在我们眼里既英俊又威武。待我年龄稍长,开始注意男孩子时,我喜欢的都是和父亲眉眼神情有些相像的。后来终于知道相似的样貌皮囊包裹的完全可能是差异巨大的灵魂。
多年前的报纸上连载过著名作家乔迈写的报告文学《爱之外》,看完就觉得那个主人公简直就是父亲的翻版,相似度百分之九十,只是母亲后半生要顺遂得多。父亲于母亲是英雄般的存在,母亲一直敬仰崇拜父亲,父亲也尽心尽力地关照母亲。姥姥家的亲人们都极敬重父亲,因了父亲对母亲的好。我们成年后跟母亲开玩笑说当初父亲要是不带她出来她还在农村呢,母亲说那也未见得不好;我们又挑拨说那你那时是不是也担心被甩了,母亲说我有这么多孩子呢,我们从母亲知足的神情中从母亲安稳的心态中无一不能感觉到父亲的责任和担当带给母亲的那份安心踏实。
从未见母亲慌张过,有父亲在。从未想过有那样一个安稳的家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成长意味着什么。
有一阵子,我很有些怨怼父亲。我眼睛近视配了近视镜,父亲却不让我戴;甚至我都上班一段时间了,我要剪掉我的长辫,父亲也不准,我的同事觉得不可思议,我的内心憋着一股气十分抗拒。每每有什么想法想去尝试,父亲就会说如果行别人早就做了,等等。我陷入低谷对自己不满意时曾阴暗地想有些事情如果做了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没准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光明无限。
那年夏天爷爷去世,父亲和母亲去参加葬礼。我那时二十出头受困感情,一天多半时间闷闷不乐锁着眉头,变得更寡言少语。那年的冷天来得格外早,十一父亲只叫上我一个人与他去儿童公园漱芳园看菊花展,到了公园,天空飘起雪花,那天是我记忆中超乎寻常冷的十一,竟然在我们认为没到冬季的时侯落雪了。
父亲提议我和父亲在菊花展室付费照了张合影----印象中唯一一张单独与父亲的合照,照片中父亲表情凝重,我冲着镜头堆出笑容眼睛尽可能地望向远处。父亲那天和后来都没有说起单独带我去看花展的因由,后来我顾自猜想也许父亲早就觉察到我的情绪低落,他想不出更好的方式引我排解,又找不到跟我交流的更适合的渠道。我与母亲能随心所欲地说,但我与父亲真地很少交流也不习惯交流,就没很畅快地聊过天,从来。
我女儿是我父母家的第一个隔辈人,父亲见到我女儿总是很高兴地带着笑。我们几个小时候父亲很严厉,不许我们这样不许我们那样,我们在父亲跟前总是放不开,不敢造次。我从那时感觉到父亲也在变,父亲也有很柔的一面,看到父亲抱着他外孙女儿,母亲说你们小时候你爸都没这么抱过,有两次女儿生病,我带着女儿住在离医院较近的父母家里,夜里女儿疼痛哭闹,我还没觉得怎样,父亲受不了,过来把女儿抱在怀里悠着悠着我和母亲看到父亲的眼泪流了出来。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劝在幼儿园上班的母亲回到家来看护我女儿,不让我将女儿送到别处,一直到女儿上学前班。
父亲去世后,我们按照他的愿望将他与母亲的骨灰撒在大海中。那之后我到一处海边便会静静地望一望,心里祈祷一阵子,就算看不到那片海感觉这些水域都是相连的,相信父亲一定也能感觉到。
寻与不寻,父爱,就在那里。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海水有时会说话。
作者姓名:王爱华(文学爱好者,在《长春日报》,《长春晚报》,《新文化报》,《长春房地产报》,《散文网》等陆续用文字记录过所思所感。)
{{el.item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2Titles}}
我不知道我与父亲的距离感是否因为我一岁多才第一次见到他三岁多才到他身边一起生活。
母亲说那时父亲给母亲写信说孩子都一岁多了我还没看到过,带孩子来吧。母亲由大舅帮陪着带我去探望远在五百多公里以外的父亲。随军时,母亲带着三岁多的我和一岁多的弟弟,我们一家团聚。后来又有了二妹和小妹。
幼年关于父亲的事情大多不记得,印象很深的是父亲对我们管教严,有一次吃饭,弟弟见有喜欢的菜就连着吃,父亲说一口饭一口菜,弟弟答应,吃着吃着忘了,又连着吃起菜,随后马上意识到,旋即缩回了执筷伸向菜的手,嘴里念叨着一口菜一口饭。
父亲恪守食不言寝不语。我们家吃饭时只要父亲在家,饭桌上就都不许说话。习惯了这样,我一般吃饭的时候很少说话,有同事看我吃饭聚精会神,说我吃饭都能这么认真,我只当是夸我。其实后来我们家人一起吃饭时,也会时常唠一些嗑,只是这种改变发生在具体什么时候不记得了,应该是我们都长大以后的事。
父亲从不评论别人也不让我们在背后讲究别人。那时我们家饭后或是平常闲谈,谈论的都是收音机里听到或后来电视看到的什么事。有一次我说起某个人如何如何,父亲当场就制止了我。我很久不会与别人唠家常,常常不知道唠什么话题,总想谈论点国家国际大事之类的才行,后来会了今天天气哈哈哈,我曾把我不善沟通怪罪到父亲头上。
我小学与同学相处非常融洽,小学同学聚会时一个同学还对我说起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特别爱笑。初中一年级的班主任老师都纳闷地感叹我人缘怎么那么好。在初二下学期我家搬家以后有些改变。之前父亲因工作关系常年出差,一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都不在家。我们都很习惯父亲不在身边的日子,一下子他天天在家反倒不自在,加上父亲与我们说什么事几乎都是命令的口吻,很强硬,没有商量的余地,我有几次以甩脸子或闷不做声来表示我的抗议不满。
印象中从没在父亲跟前撒过娇,在街上或在什么地方看到有父亲抱着孩子或手拉手牵着孩子,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羡慕。小时候二妹的眼睛大大的毛绒绒的人见人夸,父亲喜欢二妹,常常只领二妹上街,我心里觉得父亲偏向但从未跟父亲牢骚过。直到我们几个都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时,父亲也不隐瞒他对二妹的喜欢,我们那时节假日到父母家里聚会,父亲仍会提到二妹最像他做事情也像,我心里应该是有酸葡萄,也想争宠,生怕自己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父亲的话没等掉地上,我就接话说我是我妈的女儿。知我者莫若母,母亲这时总是立马深明大义体贴入微地随声附和,我心里颇得安慰。
父亲极少夸奖自己的孩子,初中时老师把期末考试分数排榜,一张大纸上用毛笔写着学生的名字、分数和在班级排名后贴在教室墙上,父亲参加了我的家长会回到家里,跟母亲自豪地说要仰着脖子看到我的名字,那已经是很难得的赞许,再就不记得受到过父亲的鼓励表扬。
在父亲面前我常常非常拘谨,总觉得父亲过于刻板,不近人情。父亲从不看小说,认为那都是瞎编的,但我看的第一本小说《战地红缨》,以及后来的《红楼梦》《金陵春梦》都是父亲主动买给我的。那时我在初中,对几乎所有的故事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更早在小学或是刚上初中时,有一次看到一课本,随手翻到一页标题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默默读了好一会儿也没断明白那个句子,所以印象尤深。那时我还不知道有一部中国的名著之一叫《水浒》。
我的第一块手表是我参加工作后不久,父亲领着我等家人一小队人马到我们市里最大的大马路老国营钟表店买了样子简洁大方的海鸥女表,我前些天整理东西还看到它静静地藏在我的宝物盒里。甚至我的第一管口红也是父亲买给我的。那年我二十岁,每天素面朝天,父亲看自己的长女这把年纪脑子缺根弦不知道爱美,也不会美,心里暗暗有些着急吧。
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东西大多是父亲买回。小时候父亲公出总给我们带回样式新颖的衣服,邻居的阿姨们也总让父亲捎东西,每次父亲出差回来家里就会聚来那些带着笑靥取回中意东西的大人们的身影。
父亲的手很巧,做什么都有模有样,我小时候看到父亲用整齐美观的木板条打的鸡笼,再看看邻居家的宽窄厚薄不一的拼凑的鸡笼,就打心里很为父亲自豪;家里最初的台灯是父亲用一块长方形木板开孔装上一截铜管做成,刷上亮油,配上一个淡蓝色的灯罩,很有点商店工艺品的样子;家里为了扩大储物空间打的吊柜家里的鞋架手盆架都是父亲的劳动成果;父亲的业余时间几乎都在忙家里的各种事情,有同学来家里看到父亲拿个抹布这里那里擦灰,我们家的这几个孩子早就习以为常同学竟格外吃惊,及至二三十年后她有次还跟我提起。
小时候家里挂在墙上镜框里的照片要属父亲的几张上了彩色的戎装照最显眼,来客人都多看两眼。父亲在我们眼里既英俊又威武。待我年龄稍长,开始注意男孩子时,我喜欢的都是和父亲眉眼神情有些相像的。后来终于知道相似的样貌皮囊包裹的完全可能是差异巨大的灵魂。
多年前的报纸上连载过著名作家乔迈写的报告文学《爱之外》,看完就觉得那个主人公简直就是父亲的翻版,相似度百分之九十,只是母亲后半生要顺遂得多。父亲于母亲是英雄般的存在,母亲一直敬仰崇拜父亲,父亲也尽心尽力地关照母亲。姥姥家的亲人们都极敬重父亲,因了父亲对母亲的好。我们成年后跟母亲开玩笑说当初父亲要是不带她出来她还在农村呢,母亲说那也未见得不好;我们又挑拨说那你那时是不是也担心被甩了,母亲说我有这么多孩子呢,我们从母亲知足的神情中从母亲安稳的心态中无一不能感觉到父亲的责任和担当带给母亲的那份安心踏实。
从未见母亲慌张过,有父亲在。从未想过有那样一个安稳的家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成长意味着什么。
有一阵子,我很有些怨怼父亲。我眼睛近视配了近视镜,父亲却不让我戴;甚至我都上班一段时间了,我要剪掉我的长辫,父亲也不准,我的同事觉得不可思议,我的内心憋着一股气十分抗拒。每每有什么想法想去尝试,父亲就会说如果行别人早就做了,等等。我陷入低谷对自己不满意时曾阴暗地想有些事情如果做了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没准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光明无限。
那年夏天爷爷去世,父亲和母亲去参加葬礼。我那时二十出头受困感情,一天多半时间闷闷不乐锁着眉头,变得更寡言少语。那年的冷天来得格外早,十一父亲只叫上我一个人与他去儿童公园漱芳园看菊花展,到了公园,天空飘起雪花,那天是我记忆中超乎寻常冷的十一,竟然在我们认为没到冬季的时侯落雪了。
父亲提议我和父亲在菊花展室付费照了张合影----印象中唯一一张单独与父亲的合照,照片中父亲表情凝重,我冲着镜头堆出笑容眼睛尽可能地望向远处。父亲那天和后来都没有说起单独带我去看花展的因由,后来我顾自猜想也许父亲早就觉察到我的情绪低落,他想不出更好的方式引我排解,又找不到跟我交流的更适合的渠道。我与母亲能随心所欲地说,但我与父亲真地很少交流也不习惯交流,就没很畅快地聊过天,从来。
我女儿是我父母家的第一个隔辈人,父亲见到我女儿总是很高兴地带着笑。我们几个小时候父亲很严厉,不许我们这样不许我们那样,我们在父亲跟前总是放不开,不敢造次。我从那时感觉到父亲也在变,父亲也有很柔的一面,看到父亲抱着他外孙女儿,母亲说你们小时候你爸都没这么抱过,有两次女儿生病,我带着女儿住在离医院较近的父母家里,夜里女儿疼痛哭闹,我还没觉得怎样,父亲受不了,过来把女儿抱在怀里悠着悠着我和母亲看到父亲的眼泪流了出来。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劝在幼儿园上班的母亲回到家来看护我女儿,不让我将女儿送到别处,一直到女儿上学前班。
父亲去世后,我们按照他的愿望将他与母亲的骨灰撒在大海中。那之后我到一处海边便会静静地望一望,心里祈祷一阵子,就算看不到那片海感觉这些水域都是相连的,相信父亲一定也能感觉到。
寻与不寻,父爱,就在那里。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海水有时会说话。
作者姓名:王爱华(文学爱好者,在《长春日报》,《长春晚报》,《新文化报》,《长春房地产报》,《散文网》等陆续用文字记录过所思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