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365户外旅行
客服热线: -

365户外旅行

一个专注于小众化路线和群体的户外旅行机构.

客服热线 -

正值冬季,致命的“失温”,该如何远离? [复制链接]

365户外 383 1
365户外
话题: 424
回复: 441
楼主
致命的“失温”,该如何远离?


 失温,一种容易被“救”死的病
简单说,失温就是体温低于正常体温,人会逐渐随之丧失意识甚至昏迷死亡。


诱因——失温并不只有在极寒环境中才会出现,“风、冷、湿”是它的三大主要帮凶。

暴露在寒冷中,衣物不够保暖——“冷感”自然强烈;

没有遮蔽之所,或是衣物不够防风——“风”便由之成立;

遭遇雨雪天气,或是衣物汗湿——“湿”便趁虚而入。


判断——三者合围,失温自然无所忌惮。关于失温的各个阶段和表现,分类大同小异:

一级,轻度失温:33-37°C颤抖、心律升高、排尿变多、呼吸频次升高、肌肉不协调、蹒跚、行为异常。
二级,中度失温:29-33°C恍惚、颤抖减少甚至消失、虚弱、思维麻木、智商降低、口齿不清、记忆障碍、视觉障碍、心律不齐、瞳孔放大。
三级,严重失温:22-29°C昏迷、神经反射消失(对疼痛没有反应)、呼吸频率和心律极低、低血压、可能出现心室纤颤、患者无法自主调节体温。
四级,致命阶段:低于22°C肌肉僵硬,很少能觉察到心跳或者呼吸、很容易出现心室纤颤然后真正死亡。

现实判断其实很简单,只要是在寒冷环境中,出现行为和言语异常,应怀疑对方有失温前兆或症状。


救援——处理方法可从三大诱因着手:

“躲”

湿冷环境中,尤其有风时,风寒效应会加剧患者身体热量流失,加剧症状。


可转移到避风处,比如岩石等遮挡物后方,同时注意不要直接接触湿冷地面,可以利用睡垫或衣物等将患者与地面隔绝,防止核心体温继续流失。

必要时快速搭起帐篷。



“换”

如果衣物尤其是内层衣物湿了,别磨叽,赶紧擦干身体换上干的、暖和的!湿冷衣物带走热量的速度超乎你想象!

人体穿着湿衣服比穿着干燥衣服的“失温” 速度快25倍。(引用来源:《人体落水后“失温”现象及水上救生训练研究》)


“补”

补充热量/能量,辅助患者回温,既是行之有效的救命方法,也是最容易出现错误认知导致“救死”的地方……


“救死”——下面这些想当然的“救命”行为,切记万万不能做!

猛搓手脚:剧烈摩擦在有冻伤情况下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且四肢温度升高会导致冷血回流冲击心脏,引发心室纤颤等严重后果!

喝酒暖暖:会加速冷血回流到核心区域、更快带走核心体温,无异于饮鸩止渴!倒不如一堆篝火来得实在。


应用热水袋、暖宝宝等,对患者脖子两侧、腋窝、腹股沟等核心区进行加温,四肢做好被动保暖即可。


有所恢复后,可慢慢进食高能量食品及蜂蜜水、葡萄糖水等。注意,回温时要防止烫伤,也不要猛喝热水,防止复温过快引起低血压和复温休克等。




切记初期早发现,

真要是拖进了2级以上失温状态,

需立即转到医院救治,

户外环境下基本大概率会出事儿了。

有备无患,囤好干货

天气虽不可控,我们却能通过充分的武装,减少故事发生的可能性。

正如那句挪威人常说的“没有不好的天气,只有不好的衣服”。

合理穿衣服、妥善选衣服,都是保命的必备技能。

那就多穿点呗?嘿,穿得不合适,不仅不能防风、保暖,没准还跟我当年徒步贡嘎似的,分分钟捂出一身汗……


三层穿衣法则。

这就不得不说“三层穿衣法则”了。

所谓三层,并非指仅仅穿三层/三件,而是将服装分为三个起到不同功能的部分。根据户外情况,我们可以适当调整、及时增减:

里层——排汗层

将身体产生的过多热量或汗液以最快速度分散开、蒸发掉,保持体表干燥,否则运动过后静止时非常容易热量散失,后果非常严重。锁水不易干的棉质内层更是大忌。

中层——保暖层
将身体与寒冷的外界隔开,通过锁住空气达到保温效果,一般是棉服、抓绒或者羽绒服,以透气、保暖为重。

外层——隔离层
对抗风寒雨雪等恶劣外部环境,最重要的作用便是为人体提供保护,不让风吹进服装,也不让雨水浸透,主要指各类硬壳冲锋衣、软壳衣裤或者是羽绒服。防风、防水、透气、耐磨是一般要求。



此外,带好干燥的备用服装也至关重要。

虽然再好的装备,也很难完全隔绝意外,

但真正防风、保暖的衣物,

无疑是我们最有力的盔甲!


冬天固然会增加额外的挑战,

但户外也总是在挑战中愈发让人眷恋。

无论是日常探索,还是挑战巅峰,

无论挑战什么,无论挑战哪里,

都请再慎重一分,做好更周全的准备,

从头到脚武装到位,

温暖过寒冬,安全去户外。

评论请先登录注册
精彩话题推荐
绑定手机
×
图片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