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蒙上一层神秘的滤镜
而《国家宝藏》却为我们展示了
一个不太一样的布达拉宫
它不仅仅是一座黄金宫殿
更是一座馆藏与内涵同样丰富的文化遗产
浩瀚珍贵的馆藏典藏,精美绝伦的佛教造像
丰富多彩的壁画唐卡...闪耀独特的文化魅力
装饰在布达拉宫的各个地方
布达拉宫内的稀世珍宝
8座历世达赖喇嘛金质灵塔
4座信誓神像的金质大型坛城
7座由铜鎏金打造而成的金顶
20万尊金身佛像、6万余函卷典籍
7万余件金银器、珐琅器、瓷器、玉器等文物
2500余平方米的彩绘壁画
近千座佛塔、上万幅唐卡
以及表明西藏与中央政府关系的
由明清皇帝封赐的金册、金印、玉印
传说中,布宫所汇集的珍宝抵得上半个世界
这其实夸张了,但确实再没有哪座宫殿像
布宫这样镶珠嵌玉,由真金白银筑造而成
要知道,就连故宫大部分也只是镀金而已
但布达拉宫在当初建造时,光是建材就用了
至少30吨黄金和10万颗宝石
布宫的价值,也并不能用金钱数字来衡量
从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角度看来
布宫和宫中的每一件藏品都是无价之宝
这次的《国家宝藏》并不只是带我们一窥
布宫珍藏的宝藏,更意想不到的是
竟然将镜头对准了布达拉宫地下的
那个神秘地宫,传说这里藏有巨宝
还有一个入口可以直通人间天堂“香格里拉”
布达拉宫地基部分的演示图
布达拉宫依山而建,其实一共是13层
但平时布宫向我们开放参观的只是9-13层
这最上面的五层显露在高山之上,金碧辉煌
而5层宫殿之下,还有1-8层的地基
这就是传说中的神秘地宫,也叫“地垄”
这里隐藏着8层深的寂寞蛰伏
是布宫中最神秘也最晚被现代所知的建筑
布达拉宫的地垄内部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们对
布宫到底有多少房间、多少地垄,一无所知
直到2002年的检修,人们找出了491个地垄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地垄被发现
直到现在,在地底找到了1200多个地垄
但这不是全部,仍有封存的地垄没被找到
布达拉宫地底的地垄都有编号
神秘的地垄中并没有什么通往香格里拉的入口
只是堆积着如小山般的垃圾、杂物
有些垃圾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千百年前
不过只要仔细寻找,确实能从中翻找出宝藏
经过清理过滤,从这些垃圾中发现了不少
前人遗弃的珊瑚、绿松石和银币等宝物
这大概就是布宫的气魄,哪里都是宝
就连垃圾堆中也可能藏着宝
布达拉宫的构造演示动画
布达拉宫1300多年来巍然不动的秘密
其实就在于这承担整个布宫重量的地垄
地垄的安全也关系着整座布达拉宫的安全
因此此前,这个区域极少向公众开放
而这次的《国家宝藏》,打开了这个神秘地宫
与表面华美而磅礴的宫殿相比,地宫
更像是另一个鲜为人知的隐秘世界
由一个个竖井状的地垄组成,进入其中
需要通过长长的木梯和狭窄的通道
层层下行是走不完的梯子,最深的足足15米
这里光线昏暗,空气沉闷,带着阴森气息
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盗墓笔记中的画面
在海拔3700多米的拉萨红山之上
布达拉宫与天接壤,与云作伴
而它究竟是如何建成?又是谁人营造?
跟随《国家宝藏》中的故事,我们一起探寻
布宫1300年间的辉煌与落败故事
文成公主入藏壁画的动画演示
最初的布宫,是吐蕃藏王松赞干布
为迎接文成公主入藏而修建的
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誓与汉族永结同心
当时的吐蕃王朝正值国立鼎盛阶段
在建造宫室时投入了大约30吨的黄金
按照现在的价格计算,光是黄金的总价值
就达到了123亿元人民币
后来吐蕃内乱,王朝奔溃,分裂了800年
布宫也因此遭到废弃,成为大昭寺的附属
并在后世历史中屡遭破坏,规模越来越小
直到350年前,在五世达赖喇嘛下令下
布达拉宫才得以重修,并得到扩建
最终以横空出世之势,屹立在雪域高原
清代布达拉宫红宫修砌图
《清代布达拉宫红宫修砌图》
正展示了康熙年间人们修建红宫的场景
当时不仅有西藏的能人巧匠,还有
尼泊尔的金匠、满族的铜铁匠、汉族的木匠
蒙古的搓漆线女工、藏族的画师...
当时每天都有7000多人同时施工
共同用忙碌、汗水、巧思和一双妙手
成就了布达拉宫气贯苍穹之势
清代布达拉宫红宫修砌图细节,上图是木工组,下图是采石组
《布达拉宫红宫修砌图》展现了百年前
各族工匠共同合作建成世界屋脊上的明珠
而这样团结一致的火热场景,其实从未远离
红宫落成后,历代达赖都曾扩建和维修
但始终没有进行过全面的大修
因此始终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并随着时间推移
地面下沉、墙面开裂、木结构变形
等问题愈演愈烈,如鲠在喉
直到20世纪末,布宫可以说危机四伏
布达拉宫老照片
但好在,1989年10月,布达拉宫迎来了
自清代重建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工程
这也是建国后投资最大的文物建筑保护工程
国家特别拨了5300万元,进行抢险加固
在那个时代,这个数额绝对属于天文数字
但也因为史无前例,没有先例可以参考
专家们在反复研究之后,发现
布达拉宫大修的难度要高于故宫大修
最终确定了布宫修旧如旧的方案
而30年前,我国仍处于计划经济时代
想要完美布宫的原貌,不仅需要国家特别拨款
很多修缮用的物资也需要国家来调拨调剂
为此,国家给布宫开通了超级VIP通道
不夸张的说,当时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布达拉宫的红宫与白宫
布宫在修建时,所用的都是矿物颜料
金色用黄金,银色用白银,白色用珍珠和海螺
红色用红珊瑚和朱砂,绿色用绿松石
于是中国人民银行为布宫特批了
15公斤黄金、40公斤白银用作颜料
还有那些修缮时要用到的珊瑚、松石等
也是从藏医院制药厂的库房中选用的最好的
而朱砂,是国家从印度、经尼泊尔进口的
布达拉宫的金顶
但真正想要修旧如旧,还得靠传统老匠人
但当时的布宫根本没有专业的维修人员
只能去民间寻找那些隐藏的能工巧匠
最后竟机缘巧合地在拉萨的一家面粉厂里
找到了一群身怀绝技的老匠人
就这样经过足足5年的艰辛修复工作
布达拉宫才重新焕发青春
在当时的文物维修史上,也算创造了奇迹
年底还被列入了“世界著名文化遗产”
也是这次检修后,布宫管理处开始普查
确认布宫到底有多少房间
底下被封存的空间也因此得见天日
一个又一个的新地垄被人们发现
但情况并不乐观,很多地垄因为年久失修
墙体全是裂缝,木梁结构遭到虫蛀
布达拉宫检修的老照片
顶层的宫看似漂亮,但如果根部的地基脆弱
整个建筑都可能摇摇欲坠
因此2002年6月,国家再次投入了超过2亿元
布宫迎来了第二次大规模修缮工程
这次修缮不仅解决了地基和屋面的问题
还做了加固维修、壁画修复、环境整治等工程
经过2次大修,布达拉宫逐渐恢复了元气
但它就像一位久病的病人,每天仍需精心照料
千年来无数访客带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布宫朝圣
他们的踏访与抚摸,对于那些台阶、扶手、门槛
对于布宫来说不能承受之重
为了让布宫更好地迎接四方的来客
工作人员为这座宫殿专门做了CT和心电图
4种共720个传感器24小时监测布宫
温度传感器,实时获取布达拉宫的环境温度
位移计,实时监控裂缝宽度的变化
倾斜仪,监控墙体和柱子的倾斜角度
应变计,监测宫殿内梁柱的变形
感知到人群荷载对木结构的影响
这些仪器让那些工作人员更能听懂布宫
布达拉宫每天的可承受到访人次
还有游览路线的确定,都由这些传感器来决定
除此之外,布达拉宫还有感温光纤
吸气式探测器、火焰图像探测器等智能消防设施
最大限度消除宫殿里的安全隐患
但即使有高科技的守护,布宫消防大队的
消防员们每天仍旧不能懈怠
因为宫殿内50%都是木质结构
很多珍藏的宝藏都会用丝绸锦缎作为装饰
店内还有香火供奉,暗藏着安全隐患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消防大队每天都要值班
24小时备勤,不间断进行防火巡查和防护
他们要用手检查宫殿中香灰的温度
为了最大程度消除隐患,甚至严格到
冬天工作人员不可以用电器取暖
正是这样的尽心竭力,让布宫在消防大队
进驻后的36年里没有再出现火灾
曾经的布宫,是各民族共同努力修建而成的
而今天布宫的守护人员,也集结了各民族的力量
《清代布达拉宫红宫修砌图》中出现的
木工、石匠、打阿嘎等,现在布宫维修科都有
其中55名都是来自西藏各地的传统匠人
防虫组针对木料的虫蛀问题,展开工作
裁缝组用牛毛、布料等材料制作门帘、香布
减少阳光、雨水对建筑本体的损害
还有那些在布宫中修文物的匠人
他们不仅要有精湛的手艺和持之以恒的信念
更要求能精通藏文、通读经书
这样高要求的人才在西藏屈指可数
布达拉宫裁缝组
“我叫仁青,到布达拉宫工作已经十六年了。我做的窗帘、还有香布这些,主要是为了更好保护古建筑,防止雨水侵蚀。去修缮牦纛的时候,有点怕滑下去,戴上安全带就有了保障。有很多人,从很远的地方专门来看布达拉宫。在布达拉宫工作真是一种福气,这是世界级文化遗产所以我也尽心尽力做到最好,直到干不动为止,这是我的决心。” ——为布达拉宫“遮风挡雨”的裁缝师 仁青
“我叫仁青,到布达拉宫工作已经十六年了。我做的窗帘、还有香布这些,主要是为了更好保护古建筑,防止雨水侵蚀。去修缮牦纛的时候,有点怕滑下去,戴上安全带就有了保障。有很多人,从很远的地方专门来看布达拉宫。在布达拉宫工作真是一种福气,这是世界级文化遗产所以我也尽心尽力做到最好,直到干不动为止,这是我的决心。”
——为布达拉宫“遮风挡雨”的裁缝师 仁青
布达拉宫结构与检测中心
“我叫格桑曲吉,我在布宫工作已经有7年的时间了,从事经书整理工作,在整理过程中,看到不少经书因为年代久远而破损,亟需抢救。2017年我们正式成立古籍修复中心,我也加入进来,保护古籍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和使命。每修完一部经书,都挺有成就感,期待下一部。我也希望自己能像那些老专家一样,一生只做一件事。我是布达拉官古籍守护人格桑曲吉。” ——布达拉宫古籍修复中心负责人 格桑曲吉
布达拉宫消防中队
“我叫缑旭飞,是布达拉宫消防中队的副中队长,在我来到布达拉宫的1000多个日子里,每天都是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因为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布达拉宫,不允许有任何差错。每天闭宫后,为了确保香炉和酥油灯完全熄灭,我们都要用手检查一遍香灰才放心。每次演练,200多米的距离,我们最快跑出了45秒,每快1秒,布达拉宫就更安全一分。我在布达拉宫,我是守护人!”——拉萨消防救援支队布达拉宫消防中队副中队长 缑旭飞
为了守护布宫,工作人员每年都要进行
大大小小两三百次的小型维护
阿嘎土修补、屋面防水、排水处理、屋面打蜡...
至于更细微的修补工作,则是每天都会有
如果遇上地震、打雷、下雨等特殊天气
所有工作人员也总是呆在一起待命
出现了问题,就及时去解决
布达拉宫管理处原处长 强巴格桑
布达拉宫每一处细节
都是一代代布宫工作人员守护的成果
他们与那些朝圣者一起,让布宫
在千百年来永葆青春
在巍峨雪域,延续传奇
{{el.item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2Titles}}
而蒙上一层神秘的滤镜
而《国家宝藏》却为我们展示了
一个不太一样的布达拉宫
它不仅仅是一座黄金宫殿
更是一座馆藏与内涵同样丰富的文化遗产
浩瀚珍贵的馆藏典藏,精美绝伦的佛教造像
丰富多彩的壁画唐卡...闪耀独特的文化魅力
装饰在布达拉宫的各个地方
布达拉宫内的稀世珍宝
8座历世达赖喇嘛金质灵塔
4座信誓神像的金质大型坛城
7座由铜鎏金打造而成的金顶
20万尊金身佛像、6万余函卷典籍
布达拉宫内的稀世珍宝
7万余件金银器、珐琅器、瓷器、玉器等文物
2500余平方米的彩绘壁画
近千座佛塔、上万幅唐卡
以及表明西藏与中央政府关系的
由明清皇帝封赐的金册、金印、玉印
布达拉宫内的稀世珍宝
传说中,布宫所汇集的珍宝抵得上半个世界
这其实夸张了,但确实再没有哪座宫殿像
布宫这样镶珠嵌玉,由真金白银筑造而成
要知道,就连故宫大部分也只是镀金而已
布达拉宫内的稀世珍宝
但布达拉宫在当初建造时,光是建材就用了
至少30吨黄金和10万颗宝石
布宫的价值,也并不能用金钱数字来衡量
从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角度看来
布宫和宫中的每一件藏品都是无价之宝
这次的《国家宝藏》并不只是带我们一窥
布宫珍藏的宝藏,更意想不到的是
竟然将镜头对准了布达拉宫地下的
那个神秘地宫,传说这里藏有巨宝
还有一个入口可以直通人间天堂“香格里拉”
布达拉宫地基部分的演示图
布达拉宫依山而建,其实一共是13层
但平时布宫向我们开放参观的只是9-13层
这最上面的五层显露在高山之上,金碧辉煌
而5层宫殿之下,还有1-8层的地基
这就是传说中的神秘地宫,也叫“地垄”
这里隐藏着8层深的寂寞蛰伏
是布宫中最神秘也最晚被现代所知的建筑
布达拉宫的地垄内部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们对
布宫到底有多少房间、多少地垄,一无所知
直到2002年的检修,人们找出了491个地垄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地垄被发现
直到现在,在地底找到了1200多个地垄
但这不是全部,仍有封存的地垄没被找到
布达拉宫地底的地垄都有编号
神秘的地垄中并没有什么通往香格里拉的入口
只是堆积着如小山般的垃圾、杂物
有些垃圾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千百年前
不过只要仔细寻找,确实能从中翻找出宝藏
经过清理过滤,从这些垃圾中发现了不少
前人遗弃的珊瑚、绿松石和银币等宝物
这大概就是布宫的气魄,哪里都是宝
就连垃圾堆中也可能藏着宝
布达拉宫的构造演示动画
布达拉宫1300多年来巍然不动的秘密
其实就在于这承担整个布宫重量的地垄
地垄的安全也关系着整座布达拉宫的安全
因此此前,这个区域极少向公众开放
而这次的《国家宝藏》,打开了这个神秘地宫
与表面华美而磅礴的宫殿相比,地宫
更像是另一个鲜为人知的隐秘世界
由一个个竖井状的地垄组成,进入其中
需要通过长长的木梯和狭窄的通道
层层下行是走不完的梯子,最深的足足15米
这里光线昏暗,空气沉闷,带着阴森气息
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盗墓笔记中的画面
在海拔3700多米的拉萨红山之上
布达拉宫与天接壤,与云作伴
而它究竟是如何建成?又是谁人营造?
跟随《国家宝藏》中的故事,我们一起探寻
布宫1300年间的辉煌与落败故事
文成公主入藏壁画的动画演示
最初的布宫,是吐蕃藏王松赞干布
为迎接文成公主入藏而修建的
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誓与汉族永结同心
当时的吐蕃王朝正值国立鼎盛阶段
在建造宫室时投入了大约30吨的黄金
按照现在的价格计算,光是黄金的总价值
就达到了123亿元人民币
后来吐蕃内乱,王朝奔溃,分裂了800年
布宫也因此遭到废弃,成为大昭寺的附属
并在后世历史中屡遭破坏,规模越来越小
直到350年前,在五世达赖喇嘛下令下
布达拉宫才得以重修,并得到扩建
最终以横空出世之势,屹立在雪域高原
清代布达拉宫红宫修砌图
《清代布达拉宫红宫修砌图》
正展示了康熙年间人们修建红宫的场景
当时不仅有西藏的能人巧匠,还有
尼泊尔的金匠、满族的铜铁匠、汉族的木匠
蒙古的搓漆线女工、藏族的画师...
当时每天都有7000多人同时施工
共同用忙碌、汗水、巧思和一双妙手
成就了布达拉宫气贯苍穹之势
清代布达拉宫红宫修砌图细节,上图是木工组,下图是采石组
《布达拉宫红宫修砌图》展现了百年前
各族工匠共同合作建成世界屋脊上的明珠
而这样团结一致的火热场景,其实从未远离
红宫落成后,历代达赖都曾扩建和维修
但始终没有进行过全面的大修
因此始终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并随着时间推移
地面下沉、墙面开裂、木结构变形
等问题愈演愈烈,如鲠在喉
直到20世纪末,布宫可以说危机四伏
布达拉宫老照片
但好在,1989年10月,布达拉宫迎来了
自清代重建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工程
这也是建国后投资最大的文物建筑保护工程
国家特别拨了5300万元,进行抢险加固
在那个时代,这个数额绝对属于天文数字
但也因为史无前例,没有先例可以参考
专家们在反复研究之后,发现
布达拉宫大修的难度要高于故宫大修
最终确定了布宫修旧如旧的方案
而30年前,我国仍处于计划经济时代
想要完美布宫的原貌,不仅需要国家特别拨款
很多修缮用的物资也需要国家来调拨调剂
为此,国家给布宫开通了超级VIP通道
不夸张的说,当时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布达拉宫的红宫与白宫
布宫在修建时,所用的都是矿物颜料
金色用黄金,银色用白银,白色用珍珠和海螺
红色用红珊瑚和朱砂,绿色用绿松石
于是中国人民银行为布宫特批了
15公斤黄金、40公斤白银用作颜料
还有那些修缮时要用到的珊瑚、松石等
也是从藏医院制药厂的库房中选用的最好的
而朱砂,是国家从印度、经尼泊尔进口的
布达拉宫的金顶
但真正想要修旧如旧,还得靠传统老匠人
但当时的布宫根本没有专业的维修人员
只能去民间寻找那些隐藏的能工巧匠
最后竟机缘巧合地在拉萨的一家面粉厂里
找到了一群身怀绝技的老匠人
就这样经过足足5年的艰辛修复工作
布达拉宫才重新焕发青春
在当时的文物维修史上,也算创造了奇迹
年底还被列入了“世界著名文化遗产”
也是这次检修后,布宫管理处开始普查
确认布宫到底有多少房间
底下被封存的空间也因此得见天日
一个又一个的新地垄被人们发现
但情况并不乐观,很多地垄因为年久失修
墙体全是裂缝,木梁结构遭到虫蛀
布达拉宫检修的老照片
顶层的宫看似漂亮,但如果根部的地基脆弱
整个建筑都可能摇摇欲坠
因此2002年6月,国家再次投入了超过2亿元
布宫迎来了第二次大规模修缮工程
这次修缮不仅解决了地基和屋面的问题
还做了加固维修、壁画修复、环境整治等工程
经过2次大修,布达拉宫逐渐恢复了元气
但它就像一位久病的病人,每天仍需精心照料
千年来无数访客带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布宫朝圣
他们的踏访与抚摸,对于那些台阶、扶手、门槛
对于布宫来说不能承受之重
为了让布宫更好地迎接四方的来客
工作人员为这座宫殿专门做了CT和心电图
4种共720个传感器24小时监测布宫
温度传感器,实时获取布达拉宫的环境温度
位移计,实时监控裂缝宽度的变化
倾斜仪,监控墙体和柱子的倾斜角度
应变计,监测宫殿内梁柱的变形
感知到人群荷载对木结构的影响
这些仪器让那些工作人员更能听懂布宫
布达拉宫每天的可承受到访人次
还有游览路线的确定,都由这些传感器来决定
除此之外,布达拉宫还有感温光纤
吸气式探测器、火焰图像探测器等智能消防设施
最大限度消除宫殿里的安全隐患
但即使有高科技的守护,布宫消防大队的
消防员们每天仍旧不能懈怠
因为宫殿内50%都是木质结构
很多珍藏的宝藏都会用丝绸锦缎作为装饰
店内还有香火供奉,暗藏着安全隐患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消防大队每天都要值班
24小时备勤,不间断进行防火巡查和防护
他们要用手检查宫殿中香灰的温度
为了最大程度消除隐患,甚至严格到
冬天工作人员不可以用电器取暖
正是这样的尽心竭力,让布宫在消防大队
进驻后的36年里没有再出现火灾
曾经的布宫,是各民族共同努力修建而成的
而今天布宫的守护人员,也集结了各民族的力量
《清代布达拉宫红宫修砌图》中出现的
木工、石匠、打阿嘎等,现在布宫维修科都有
其中55名都是来自西藏各地的传统匠人
防虫组针对木料的虫蛀问题,展开工作
裁缝组用牛毛、布料等材料制作门帘、香布
减少阳光、雨水对建筑本体的损害
还有那些在布宫中修文物的匠人
他们不仅要有精湛的手艺和持之以恒的信念
更要求能精通藏文、通读经书
这样高要求的人才在西藏屈指可数
布达拉宫裁缝组
布达拉宫结构与检测中心
布达拉宫消防中队
为了守护布宫,工作人员每年都要进行
大大小小两三百次的小型维护
阿嘎土修补、屋面防水、排水处理、屋面打蜡...
至于更细微的修补工作,则是每天都会有
如果遇上地震、打雷、下雨等特殊天气
所有工作人员也总是呆在一起待命
出现了问题,就及时去解决
布达拉宫管理处原处长 强巴格桑
布达拉宫每一处细节
都是一代代布宫工作人员守护的成果
他们与那些朝圣者一起,让布宫
在千百年来永葆青春
在巍峨雪域,延续传奇